##EasyReadMore##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漫遊竹富島(3): 西集落散步


竹富島整個島嶼均屬於「西表石垣国立公園」的範圍,島上西北邊有三個集落,分別是西集落、東集落跟仲筋集落,這些集落所在地亦都被選定為「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因此對外觀有一定的要求,家家戶戶都是赤瓦屋根的琉球家屋、石垣牆,天天清掃白砂道路、年年鋪設新的白珊瑚砂,能做到這樣地方住民必須團結一致才有可能。


事實上竹富島島民從以前就對土地與傳統建築的保存相當有意識,相關歷史可回溯至1972年沖繩回歸日本本土。當時八重山島嶼各地土地被財團大量收購,竹富島也面臨同樣狀況。因此某些八重山島嶼在現實的逼迫下很早就接受了大規模開發計畫(例如小濱島),然而竹富島民卻是不肯屈服,毅然展開了反對運動,故於1972當年就制定了「竹富島を生かす憲章案」(活化竹富島憲章案),以保全島嶼自然文化為基本理念,發展、補充成為1986年遵守迄今的「竹富島憲章」。
節錄一小段如下:
竹富島を生かす島づくりは、すぐれた文化と美しさの保全がすべてに優先されることを基本理念として、次の原則を守る。
1、『売らない』 島の土地や家などを島外者に売ったり無秩序に貸したりしない。
2、『汚さない』 海や浜辺、集落等島全体を汚さない。また汚させない。
3、『乱さない』 集落内、道路、海岸等の美観を、広告、看板、その他のもので乱さない。また、島の風紀を乱させない。  
4、『壊さない』 由緒ある家や集落景観、美しい自然を壊さない。また壊させない。  
5、『生かす』 伝統的祭事行事を、島民の精神的支柱として、民俗芸能、地場産業を生かし、島の振興を図る。

「不賣」:不賣土地給外來者或無秩序的租賃等。
「不汙染」:不汙染海邊、集落等島的全體。
「不髒(紊)亂」:維護集落、道路、海岸美觀,不亂置廣告看板,維持島的風紀。
「不破壞」:延續良好傳統的家屋與集落景觀、不破壞美麗的自然。
「活化」:以傳統祭事作為島民的精神支柱,活化民俗藝能、地方產業,振興島嶼。

竹富島憲章制定的同時,各地也陸續訂定住民憲章、公民館憲章等,因為這樣的努力之下,1987年竹富島被國家指定為「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因此現在的竹富島上仍有集落景觀保存調整委員會,藉此訂立了許多細則,包括建物的新建、改建、增築、修繕,都必須承襲傳統樣式並取得許可(補助),屋頂一定要是紅磚瓦,圍牆一定要是珊瑚石灰岩疊成的石垣牆等。

了解這樣的歷史背景後,再來看看美麗的集落風光,更有收穫。

 
乾淨優雅的白砂道路,是由石灰質珊瑚礁碎片鋪成,為了美觀及排水之需,「竹富島憲章」規定『道路、各家庭には、年二回海砂を散布する』(每個家庭一年需鋪陳兩次白砂)。
 
 
 赤瓦房中難得的挑高建築,已列入保存,不知道裡面是不是樓中樓?
 
 

家戶的院子入口,都有像這樣的石垣圍牆,大戶人家還有多中間的屏風牆。石垣牆是以充滿孔隙的石灰岩砌築,能同時達到阻擋強風及通風的雙效。另據說屏風牆是受到了中國建築風水觀的影響,面對屏風的右邊是賓客的路徑,自己人則是往左走,以示主客之分。

路旁一口共用的井。竹富島沒有河川,島民生活仰賴井水。


路上隨時會遇到水牛車,經過時塵土飛揚需靠邊站。
  

 


 
 
 
石垣牆內、牆上種樹、種花,都維持的高雅又有品味。
 


 









 
 
 
竹富島的シーサー群像。家家戶戶的シーサー(台灣稱作風獅爺)都長得不一樣,大部分都建在屋頂上,有的姿勢挺拔,有的則感覺快要跟屋瓦融為一體。傳統シーサー的特徵是嘴巴張開、露出尖銳的牙齒以示兇猛,目的是避邪止煞。
 


 
 
 
發展至今,許多シーサー都已有些擬人化,甚至在門口當作招客之用,還有シーサー創作藝品店。
 
 竹富郵便局,裡面冷氣還蠻強的,天氣太熱可以進去吹冷氣XD
 
 



有特色的小角落跟賣土產的風味小店,都值得逛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